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及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印发《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拟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持续提升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占农村能源消费的比重。
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及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印发《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拟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持续提升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占农村能源消费的比重。
目前中国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完善,一些地方现代能源有效供给不足,限制了农村经济振兴。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电网保障能力,发展壮大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使绿色低碳新模式新业态得到广泛应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推动农村能源革命和提高农村能源服务水平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建设低碳农业也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农村能源革命和低碳农业之间的关系密切,一方面,能源革命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基础;另一方面,碳中和目标给农业绿色低碳化提供了突破口,未来新能源产业将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补充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绿色多元的农村能源体系将加快形成。
随着收入提高,农村耗能和乡村用电需求保持增加趋势,但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和能源服务相对落后于城市,既不利于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也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政府一直将“三农问题“作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村能源供应,也有益于建设农村清洁能源系统。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国家政策的出台,建设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推动清洁能源消费升级、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等措施逐渐提上议程。农业温室气体是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农业活动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容小觑。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已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尽管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改善了粮食供给压力,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些损害。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低碳农业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低耗能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低碳农业有助于推动碳中和的进程。
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011年全球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超过100亿吨,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是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来源。目前,农业碳排放源头呈现多样性特征:一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农业生产消耗能源(如中国北方地区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消耗了大量能源)等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二是水稻种植过程中所产生的甲烷及土壤中氮的直接排放;三是畜牧业在养殖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四是农业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排放,如秸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
另一方面,农业是碳汇形成的关键途径之一。